在改革開放初期,這個行業曾是個香餑餑。那時候因為國內人才少,技術人員只能是香港臺灣帶過來,這個行業的利潤和技術人員的薪資是相當可觀的,在普通員工才拿幾百塊工資的時候,技術人員能拿到五六倍普工工資,技術主管類的甚至拿到十倍以上。曾以數倍工資的優勢,大批前浪沖進去。
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一年不如一年,薪酬也是降到沒有后浪的地步,做得早的做得好的前浪,好多已經自己開廠單干,業務廣的做起了脫手老板,資源不足的干著半工半老板的活,整個行業都在抱怨利潤低,老板賺不到錢,工人不想干,技術人員根本就沒有后浪了。
主要是油多噪音大,整個車間沒有一塊地方找不到油的,從業人員都沒有一件沒油的衣服,整個車間的噪音那就像站在高速上,幾十噸的大卡從身邊開過,一到熱天機器發熱,人在里面都蒸饅頭一樣,還沒辦法安裝空調。標準的24小時兩班倒,普通的操作人員也就拿個普工工資,沿海地區五千上下,內地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個產業主要生產電子產品里面的配件,內地基本沒有,技術人員一倍普工工資不到,有些人會認為這個工資還算可以了,能拿到這個工資水平的,至少在這個行業學習五年以上,還要有點天份的人,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技術人員的。而且技術人員的壓力也是大得很,數量質量都得保證,而且每人負責的機器數量也在增加,老板也說賺不到錢,只能不斷的增加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