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釋肥料(CRF)因其養分緩慢釋放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其殘留膜層的形成源于肥料養分完全釋放后,包裹肥料的聚氨酯膜層難以被微生物或陽光直接降解。聚氨酯微塑料以極小的尺寸(直徑1-5毫米,厚度10-80微米)直接進入表層土壤。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長期施用控釋肥料(CRF)導致聚氨酯微塑料的積累,造成不可逆污染——每公斤控釋肥料大約會產生32,000個微塑料顆粒——而且這些顆粒難以回收。

聚氨酯由多元醇與異氰酸酯反應形成,其疏水交聯網絡結構既能實現肥料緩釋效果,又能抵抗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和水解作用,導致長期殘留。值得注意的是,由生物殘渣經長期地球化學轉化形成的腐植酸,在提升肥料利用效率、改良土壤結構和促進作物生長方面具有多重功能。在微塑料降解相關研究中,證據表明腐植酸具有調控塑料降解過程的潛力。然而,關于腐植酸能否與農業生態系統中典型控釋肥衍生的聚氨酯微塑料發生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目前尚無明確研究結論,這已成為當前微塑料研究與農田土壤修復研究中的一個關鍵空白。
山東農業大學土肥高效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協同解決方案:腐殖酸與控釋肥料的聯合使用,不僅能使作物增產12.3%–22.4%,還能夠將聚氨酯微塑料降解速率提升34.3%–43.9%,這對于應對保障糧食安全和修復土壤微塑料污染的雙重挑戰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腐植酸與聚氨酯微塑料的相互作用機制:黑暗條件下腐植酸通過聚氨酯微塑料中C-H鍵的斷裂并引發異構化促進自由基形成;光照條件下腐植酸中的酚羥基與羧基通過光激發介導活性氧的生成,從而引發聚氨酯微塑料碳骨架的氧化斷裂。這項研究為解決農田聚氨酯微塑料污染問題以及農田微塑料的原位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