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浙江,以人才為本,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推進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建設;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十年成就(2012年至2021年)
超常規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5倍多(累計達2.86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近15倍(累計達8.6萬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第3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從2012年的17.62%增加到2021年的65.2%,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超常規打造最優創新生態
——浙江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75%增長到2021年的66%。“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超常規加大科技投入
——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近2倍、居全國第4位
超常規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新策源優勢凸顯,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10大省實驗室全面布局
超常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累計取得403項進口替代成果,重大創新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數量上升到全國第3位
第一動力,點燃奔騰歲月
回望過往,展望未來,創新始終是浙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浙江所面臨的,是不進則退的發展壓力,更是大可作為的歷史性機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創新策源地。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創新驅動是浙江唯一抉擇。
之江大地,向來不乏生生不息的創新激情。在這里,我們來聽聽3位浙江人勇立創新潮頭的故事。
杭州汽輪動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斌。企業供圖
杭州汽輪動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斌:勇摘“皇冠上的明珠”
到過杭汽輪車間的人,都會注意到一個鐵骨錚錚的龐然大物,它由成千上萬個零部件組成。運行時,哪怕其中一個零部件出現故障,整個機器都動不起來。正因如此,國際上,工業汽輪機被譽為裝備制造的皇冠。如今,包括中國在內,全世界能造工業汽輪機的國家只有六七個。
從1958年杭州半山那片簡陋的作坊式工廠起步,到如今工業汽輪機年產量已占全球的20%左右,邁入全球工業汽輪機生產第一梯隊。身為掌舵人,我愈發深刻地體會到,杭汽輪的晉級,得益于與自主創新發展的“同頻共振”。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梁。為了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工業汽輪機,一代代杭汽輪人前赴后繼。尤其近十年,國產裝備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我們在加快追趕國際先進的征程中,更是不舍晝夜。
2015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一年,杭汽輪快60歲了,終于迎來與世界先進同行同臺“秀肌肉”的機會。當年,由我們自主研發的首臺(套)八萬等級空分裝置,裝備在國家重點能源項目神華寧煤基地項目并成功投產。這是該裝置第一次有了“中國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被國外企業所壟斷。
當天成功投產的消息從寧夏傳回杭州,全廠歡呼振奮。后來我們還從前方專家那里得知,杭汽輪的工業汽輪機各項指標參數與國外設備相比,絲毫不遜色。一戰成名,給了杭汽輪人更多信心,這標志著杭汽輪打開了這一領域市場的新局面。
作為“國之重器”的打造者,我們深知:杭汽輪自主創新的腳步只能愈跑愈快。
杭汽輪大型低壓汽輪機裝配現場。 企業供圖
杭汽輪人都記得,2020年1月,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園區內,我們自主研發設計制造的年產150萬噸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驅動用十萬等級工業汽輪機,一舉試車成功。它終結了國外對120萬噸/年以上乙烯裝置的壟斷,并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世界最大驅動用工業汽輪機誕生了!
這項代表“中國制造”里程碑式突破的技術背后,難度有多大?汽輪機不僅功率大,精密性要求還非常高。特別是高速運行時,轉子震動最大幅度只能是一根頭發絲的三分之一。打個比方,就是在汽輪機運行時,其外殼上立著一枚一元硬幣得屹然不倒。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可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如今,杭汽輪的十萬等級工業汽輪機,在大連、舟山等國家級石化基地里日夜不停、全速穩定運轉。
可我們始終清楚,與制造強國相比,我們還有長長的一段距離。眼下,杭汽輪內部流傳著一句話:皇冠我們已經有了,還差一顆明珠。
這顆“明珠”就是燃氣輪機。它的設計、研發涉及的學科專業眾多,產業鏈廣,需要人才、技術、資金等多方面的長期投入和積累,是目前全球最高端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的代名詞,制造技術僅掌握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手中。
十萬等級工業用汽輪機要做到一元硬幣不能倒,而燃氣輪機也有挑戰:要讓一根蠟燭在12級臺風面前保持不熄滅。一次次試驗,一次次重來……
我常常鼓勵研發團隊,這注定是一場新的馬拉松,不到最后關頭絕不能松勁。目前我們正爭分奪秒地向這顆“明珠”全力奔跑,期待成功撞線的那一天!
海天集團副總裁、海天國際執行董事張斌。企業供圖
海天集團副總裁、海天國際執行董事張斌:三代的奮斗 產業升級不止
今年7月,作為海天集團第三代接班人,我開始全面接手海天集團的經營工作。
祖父從生產農機起家,后轉型進軍注塑機(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設備)。在父親手上做大做強、如今我接手的集團,創立已有半個多世紀,既有注塑機板塊,也有近年來崛起的高端數控機床、壓鑄機、驅動控制系統及智能制造等板塊,是全球領先的制造型跨國集團。
三代人三次產業升級,背后的動力是什么?我想,既有中國制造迭代升級的時代大勢,也有海天緊跟時代步伐矢志創新的主動作為。
在海天,“創新”二字可不是一句口號——每年持續對技術研發進行投入,每5名員工中就有1人是科技研發人才。
我的祖父、父親都曾不止一次回憶起這樣的情景:2006年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海天集團考察,當得知我們的產品都是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時,習近平同志鼓勵我們再接再厲,加快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遵循囑托,我們加快科技創新的腳步。當時,我們的注塑機銷售規模已經達到全球第一,但從技術角度看,還不是第一。為了追趕國際巨頭,我們打出一套“組合拳”:在德國、日本設立研發中心,不惜重金,招引國外技術人才;與國內知名高校加強產學研合作,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在公司內部長期設立“技術創新獎”,鼓勵員工自主創新……
這些舉措,大幅提升了海天集團的創新能力。之后幾年,我們的注塑機迭代加速,不斷有填補國內空白、解決“卡脖子”難題的代表產品誕生。2017年,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入選全國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海天集團的注塑機裝配車間。 企業供圖
在將注塑機做到全球前列的同時,海天又瞄準了做注塑機的裝備——高端機床。
當時,高端工業母機基本被國外壟斷,包括海天在內,國內企業用的數控機床等設備都要依賴進口。為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我們創建了“海天精工”,專門研發生產大型、高速、精密數控機床產品。
為能更好地與國際同行的產品作比較,我們還專門調整了注塑機生產車間的設備布局,將自主研制的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和相應的國外進口設備間隔擺放,逐一PK生產效率、精確度和穩定性,借此不斷改進技術,終獲突破。
目前,海天精工已躋身全球機床制造業前列,產品覆蓋了龍門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臥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削中心等四大系列、幾十個品種規格。今年上半年,“海天精工”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47%,凈利潤同比增長60.99%。
海天精工之后,我們又瞄準了國產裝備的短板——驅動,成立了海天驅動。如今,海天驅動大功率永磁伺服電機已居國內同行第一。
一有空,我就會鉆進父親辦公室向他請教。父親非常看重技術創新,在他的堅持下,海天集團每三到五年就會有一次重大的技術迭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老機械人對技術創新的癡迷,這對我的觸動很大。在我迷茫的時候,讓我知道什么是該堅持的。
再過幾天,海天位于寧波的又一個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基地一期項目將正式開建。在這個投資30億元的新基地,我們將規劃建設國家級實驗室、中試基地,以及高端裝備的智能制造車間等。這是海天集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又一個里程碑,我對此滿懷信心。
實驗中的施鈞輝。之江實驗室供圖
之江實驗室類人感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專家施鈞輝:在這里做科研,Amazing
我時常跟人說,在之江實驗室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020年初,我結束了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后生活,決定回國,生我養我的浙江自然是首選。這是我與之江實驗室結緣的前因。此后發生的種種事情,讓我更堅定自己的選擇。
記得入職之江實驗室的第一天,我的辦公桌上就擺放了一沓厚厚的簡歷。當時我內心直呼“amazing(不可思議)”,因為多年的國外實驗室經歷讓我深知,剛進入實驗室,一般至少要花上大半年時間,用來組建團隊、申請項目資金以及購買設備等。對此,我早已有心理準備。
可之江實驗室不但為每個研究中心都配備了HRBP(人力資源業務伙伴),還在我正式入職前,就已根據我的科研方向——光聲成像領域,找到了很多優秀的候選人。不得不說,他們非常專業,十分清楚我的用人需求,并能夠通過人才地圖等途徑,精準找到相匹配的人才。如今,當初這批候選人里,已有兩位成為了我團隊里的核心骨干。
同時,這里提供的研究經費,可以讓科研人員無需把大量時間用于到處申請項目。特別是這里還配備了世界一流的聲學實驗室,對我們拓展聲學研究和應用方向提供了極佳的科研環境。對我來說,一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研究,二來提供了充足的經費、強大的團隊支撐和極佳的科研條件,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事情呢?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系列的保障,讓我和團隊在不到兩年時間里,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們研制了多種高性能超聲傳感器,突破了新型光聲成像技術,申請了近40項專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自然》子刊上參與發表了2篇論文。這種科研的速度和效率,讓我覺得選擇回國、回到家鄉的決定是“正確且值得的”。
之江實驗室團隊正借助新一代極弱力測量科學裝置開展相關研究。 浙江新聞客戶端拍友 周立超 攝
我生在浙江長在浙江,深知這里就是一片創新的熱土。如今,我能成為其中的創新分子之一,深感這是榮耀,更是責任。我每次回到老家上虞,總有人會找我幫忙解決這樣那樣的技術難題,我能感受到這些企業家強烈創新求變的渴望,很希望能幫到他們。
于是,圍繞浙江正在打造的“互聯網+”、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科創高地,我充分利用自身所學,盡可能貼近浙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比如我們用于芯片封裝檢測的超聲掃描顯微鏡,上個月底剛剛做出了第二代樣機。目前國內集成電路企業用的檢測設備幾乎都是昂貴的進口設備,而這項設備可以說將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還比如高分辨光聲斷層成像裝置,這是我在之江實驗室的重點項目之一。這個裝置不同尋常,光聲相機可以拍到小老鼠的身體內部,每秒1000幀圖像足以看到大腦里神經信號的傳遞。癌細胞擴散,甚至“追蹤”單個細胞,光聲成像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醫學檢測方面,足以顛覆現有的人體掃描檢測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說,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只有人才越來越多,才能成為創新高地。我也樂于將這份幸福感傳遞出去,于是我通過各種機會介紹科研人才到之江實驗室,已幫助之江實驗室引進了多名優秀人才。
還有一點,杭州給人才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落戶、子女上學和住房等,都有妥帖的安排,讓我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投入到工作當中。正因如此,我才能安心地做每天最后一個離開實驗室的人。
創新打開無限可能
這是創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這是創新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的十年,這是創新發展成果噴涌而出的十年。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浙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牢牢握住創新驅動這個第一動力,使之成為抵御風浪的終極武器。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要素流淌在每一寸生機勃勃的浙江大地上。
創新的底蘊更加厚實。十年來,浙江千方百計補齊高能級創新平臺短板,以超常規力度建設世界級科創高地的決心和魄力,積極打造新型實驗室體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企業科創平臺等高能級科創平臺,它們以集群態勢,形成了充滿活力的開放型區域創新生態,助力浙江打造“互聯網+”、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科創高地和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
創新的領域更加廣闊。十年來,從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到實現固態存儲控制器芯片國產化;從國內首個本土原研丙肝一類新藥達諾瑞韋鈉片,到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自主可控……一系列矚目的成就,不斷書寫浙江創新發展的新高度。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浙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推動疫情防控和預警預測、臨床診療、藥物等領域的40個重大項目加快研發,促成一批“全省首個”“全國首次”“全球首例”的硬核成果在一線應用。
寧波甬江科創區內的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鳥瞰圖。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供圖
創新的底氣更為充足。十年來,浙江積累了一支龐大的創新主力軍,創新之力源源不斷從實驗室向生產線匯聚。從2012年到2021年,浙江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了5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近15倍,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浙江主導產業。2021年,浙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第3。一條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正在被打通。
只有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才能產生一流的創新成果,才能擁有創新的主導權。如今的浙江,正在構筑高端科技人才蓄水池。
位于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生命健康小鎮的中國基因藥谷。 生命健康小鎮供圖
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全省科技獎勵大會、科學家座談會、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形成尊重人才、激勵創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布局創新資源聯動樞紐建設,壯大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青年科技人才生力軍、人才隊伍基本盤,深挖全球人才蓄水池,實施“鯤鵬行動”計劃……一連串舉措,都錨定一個共同目標——加快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支點。數十萬科技工作者,正胸懷“國之大者”,或在基礎研究上勇闖“無人區”,或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搶占“新賽道”,或在突破“卡脖子”問題。
十年磨一劍,今朝試鋒芒。如果說創新是一場追逐世界一流的長跑,那么將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浙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浙江的想象空間已然打開。
百姓心中的這十年丨我用上了浙江研發的神奇新藥
“恢復很快,3天后就能出院!”9月8日,在溫醫大附一院手外科,科室主任王健檢查完患者的傷口,就確定了出院時間。60多歲的徐阿姨聽到這個好消息連聲道謝,此時距離她入院才10多天:“要在以往,我這樣的傷情需要做3次手術,沒想到第一次手術做完才一周,創面就開始恢復了。”為她帶來快速修復的神奇藥方來自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院士團隊研發的“生長因子”。
想象一下:壁虎的尾巴斷了,能再長出來,是因為有一種因子能促進它再生長。其實,在人體內也有這樣的細胞因子,那就是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溫州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帶領團隊通過基因技術,解決生長因子藥源不足、提取困難等關鍵難點,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開發為一類新藥的國家,惠及重大災害性創傷、國防戰傷等的救治,潰瘍和加速損傷組織再生、糖尿病足多種并發癥等的治療。
“傳統治療方法是先做清除壞死皮膚手術,再進行大約兩次皮瓣手術,但有一定壞死風險。”王健說,徐阿姨在首次手術結束后,他們就實施了生長因子持續沖洗與負壓引流的治療方法,經過大約1周時間,新鮮健康的肉芽組織就開始生長。這對病人縮短創口愈合時間、減輕外傷痛苦、減少心理壓力,以及后續恢復肢體功能都有很大幫助。
在王健所在的科室,每月大約有100臺與創口、創面相關的手術。這些外傷導致的創口、創面及手術切口,應用生長因子后,創口、難愈性創面愈合加快,愈合后疤痕不明顯,外形美觀。在全國,采用生長因子類藥物治療外傷性創口與創面的患者數量更加可觀,截至目前,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一類新藥已在全國很多大醫院應用,服務患者超7000萬人次。
“最近我們又有幾項藥物即將進入臨床試驗,有1項正在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未來將在中國基因藥谷投產。”李校堃說,這些含有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新藥將在眼科損傷修復,代謝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等領域發揮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