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3月18日報道,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逐漸積聚動力,消費者支出和工業產出在今年前兩月均有所增長。1月至2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5%,與預期一致,盡管相比去年12月同比超過7%的漲幅有所放緩。然而,1月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遠超分析師預期。
報道分析說,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正在加快,有望順利實現政府為2024年設定的增長目標。
報道援引凱投國際宏觀經濟咨詢公司分析師的話表示:“由于出口強勁和財政刺激,中國經濟在年初持續向好。”
報道稱,中國政策制定者推出一系列刺激措施,幫助支撐該國的金融系統和房地產市場,包括下調幾項關鍵利率以及要求銀行向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貸款。
中國計劃投資先進制造業,試圖將自身打造成一系列技術——其中一些是人類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所必需的——的培育中心。
隨著比亞迪等公司從德國汽車巨頭手中爭奪市場份額,中國電動汽車產量大幅提高。
此外,法國《世界報》網站3月18日刊登題為《中國尋求新的經濟模式》的文章說,中國正在尋找一種新模式。不過,中國并沒有放棄對基礎設施的投入,這種投入推動了經濟發展。
中國2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7%,這是6個月來首次上漲。
文章還說,盡管存在不利因素,中國仍舊制定雄心勃勃的增長目標:與2023年一樣,計劃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希望穩定經濟增長的舊引擎,尤其是房地產行業。中國政府敦促地方制定房地產項目的“白名單”,金融機構被邀請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此外,國家也對廉租房項目加大支持。
文章表示,與此同時,一個新術語被提出,即新質生產力。這體現出中國對本國正在取得突破的前沿行業的支持。
文章指出,對中國經濟來說,遠非陰云密布。北京和上海的街道上出現了許多未來感十足的汽車,這些汽車的設計不亞于美國特斯拉,但外界對這些品牌卻知之甚少。比如這里有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純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比亞迪,以及蔚來、理想和小鵬等。中國并不止步于該行業,也沒有局限在太陽能領域。中國還希望在能源轉型、人工智能革命、數字經濟和生物技術等所有新技術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
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解釋說:“人們一致認為,中國經濟需要轉變,其結構和增長模式需要升級。”為給經濟刺激計劃提供資金,中國政府計劃在2024年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的超長期特別國債。
中國政府還發布了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方案,涉及工業機械、汽車和家用電器。目標包括,到2027年,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約一倍,廢舊家電回收量較2023年增長30%,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該方案將受益于國家預算支持和稅收優惠。(編譯/卿松竹 劉卓)
來源:參考消息